105_105px;
105_105px;
icon
1920_200px;

党团建设

您所在位置:首页 > 时事要闻

多问问“群众能这样吗”

作者:集团教学部 来源:集团教学部 更新于:2016-6-15 阅读:

   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中,重新读到党章里熟悉的八个字“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”,不由得想起“朱德之问”。

  1957年,时任国家副主席朱德视察昆明,每天点的都是马豆尖、苦刺花、青蚕豆等家常菜。有关领导感到很过意不去,想给他改善改善伙食,第二天吃饭时专门上了一碗燕窝煮鸽蛋。朱德一见,脸色立变:“群众能这样吗!”这一问,问得有关领导面面相觑。这一问,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持续正风反腐之下,附着在权力上面的种种好处日渐剥离,越来越回归到“权力越大,责任越大”的本真状态。一些官员私下抱怨,现在用公车接送个人也被拍,宴请超标一点也被通报,当官还有多大意思?此语一出,往往附和者甚众。还有的认为,一些官员“不作为、慢作为、假作为”的根子就在这里,经济暂时不景气的原因也在这里。对这些谬见,应当理直气壮地反过来问,群众能公车私用吗?能公款签单吗?能公费旅游吗?当官的“意思”难道就是这些?

  也许有的同志会撇撇嘴说:现在又不缺这些,是不是抓过头了?其实,“不缺这些”不过是一种托词和表象,骨子里还是“当官做老爷”的思想在作怪,认为特殊一点很正常,甚至觉得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身份地位。有的常常拿自己跟老板大款比,认为多少条子都是自己批的,凭什么不让他们“出点血”?自己能干到这个位置,能力素质一点儿都不差,凭什么只能拿死工资?若持此等攀比心理和不良心态,如何自觉以百姓之苦为苦、先百姓之忧而忧?

  “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,那就是这个。”列宁所指的“这个”,就是“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”,出现了一批“脱离群众、站在群众头上的特权者”。令人惋惜的是,列宁的话不幸言中,苏联一夜之间城头变幻大王旗。这种“毁于蚁穴”式的蜕变,不是发生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,而恰恰是发生在“不缺这些”的和平时期,难道还不令人警醒么!

  斯诺在《西行漫记》里有一段生动记叙: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。除此以外,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,他们又说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,他也不愿意穿鞋的。回过头来看,正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“不愿意”搞特殊化,才有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的“愿意”——愿意舍弃身家性命跟着共产党闹革命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,越是有条件讲究的时候越不要讲究。当我们在为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而欢欣鼓舞时,是不是应该想一想还有7000多万群众没有脱贫,想一想城乡差距、区域差距仍亟待缩小……破解这些复杂问题,我们仍然需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“与人民群众一块苦,一块干”。

 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,毛泽东曾经深情地说,我们党像小孩生了一场大病一样,是陕北的小米、延河的水滋养恢复了元气,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百姓,是他们支援了革命。

  今天,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,但“永远不要忘记”依然言犹在耳、振聋发聩。它时刻提醒我们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

上篇:
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