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5_105px;
105_105px;
icon
1920_200px;

新闻中心

您所在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背后:绿色建筑、低碳交通仍为薄弱环节 但潜力巨大

作者:央广网 来源:百家号 更新于:2021-12-23 阅读:

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数据,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.2摄氏度,2020年也是最暖的三个年份之一,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比工业革命前高出将近50%,这为我们敲响了气候变化严峻挑战的警钟。

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早已提上日程,“十四五”期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、窗口期,而今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也重点提及,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。专家认为,这为接下来“双碳”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引。未来40年,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。

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 中国远远短于西方发达国家

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,2020年,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比重达到31.9%,风电、光伏装机占全球比重分别达到38.5%和35.8%。

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、党组书记谢伏瞻在由社科院主办的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上谈到,中国已经具备很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和有利条件,特别在新能源、智能电动汽车、5G、工业机器人、互联网经济等代表未来绿色经济的产业方面,具有技术领先、竞争力强的优势。目前,火电、风电装机处于全球第一。

此前,《气候变化绿皮书》(以下简称绿皮书)指出,从发达国家的目标看,无论是自然达峰还是政策驱动达峰,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普遍需要大约50到70年的时间。主要发达国家中,相对较短的日本需要63年时间,相对较长的英国需要79年。与会专家认为,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,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需约30年,过渡期时间远远短于西方发达国家。

“中国在还未碳达峰的时候,提出用大约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,定要付出几倍于发达国家的努力。”谢伏瞻解释称,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包括工业能耗占比较大,能源效率相对偏低,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,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偏紧。

绿色建筑、低碳交通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也有较大潜力

碳达峰碳中和,不只是一个能源替代和技术创新问题,而是需要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全面变革,而发达国家碳达峰的经验对我国的碳达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

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告诉记者,比如碳达峰往往跟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,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产业结构升级、低碳燃料替代、能效技术进步、碳密集制造业转移等。

上述绿皮书曾对2020年182个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,并对比分析了2010年、2015年到2020年城市的绿色低碳动态变化情况,得出我国城市一级的绿色低碳水平有了显著提升。“试点城市的整体低碳水平明显高于非试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说。

而要衔接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,陈迎认为,要尽量压缩峰值水平和时间,为碳中和做好准备。“对全国大部分城市而言,绿色建筑、低碳交通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,同时也具有较大潜力。”陈迎向记者举例称,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新疆等部分高能耗产业和化石能源产地,短期会受到较大冲击,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差异性达峰路径,着手朝着低碳、零碳布局、投资和生产。

除此之外,对于部分低碳试点成绩不俗的城市,陈迎建议,可以率先探索城市一级、街区、园区或者重点工程、项目的零碳示范,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。同时,要实现跨区域、跨部门、跨领域的协同增效,比如,交通部门碳排放大约占全国的15%,年均增长率3.4%,她说,比如替代燃料技术、节能技术和颠覆性技术,都将促成交通部门的碳达峰碳中和。

居民消费端面临减排压力 可建立个人碳中和账户

眼下,中国居民消费端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,差异化减排举措需重视。

因此,在制定低碳政策和减排规划时,绿皮书建议,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、区域差异以及贫富差异对碳排放的影响,提出针对居民生活领域不同经济水平、不同区域环境的专门性差异化减排对策,以期为中国整体实现峰值目标提供参考。

实际上,消费者作为生产端与消费端链接的重要节点,也是产生碳排放的重要贡献者与承受者,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、研究员曲建升建议,强化绿色生产与低碳消费的监管体系,建立个人碳中和账户,强化完善个人碳中和市场交易体制,有助于全民参与碳中和并为实现碳中和做出努力。

而在如何有效实现居民生活低碳减排方面,绿色理念大有可为。“通过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方式,生活方式,倒逼生产端绿色化、低碳化、碳中和化。”曲建升特别提到,制定颠覆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研发计划与投资计划,设立碳中和关键技术示范区,有针对性的突破核心技术。强化碳中和科学技术研发的落地实施以谋高质量发展。

上篇:

下篇: